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贝壳文学网 > 现代都市 > 热门小说开局秋后问斩,我在大明做高官

热门小说开局秋后问斩,我在大明做高官

玉壶冰 著

现代都市连载

长篇军事历史《开局秋后问斩,我在大明做高官》,男女主角杨宪杨炎身边发生的故事精彩纷呈,非常值得一读,作者“玉壶冰”所著,主要讲述的是:之后,再行定夺!”朱元璋有些头大。他们二人争论的只是如何控制闹事学子,这并不是难事,难的是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朱元璋看向李善长:“李善长,你作为—国之宰相,你来说说怎么办?”李善长道:“回皇上,臣以为,此次恩科,全国前来京师参试的举人—共三百二十三人,皆为各省才俊,但是录取的三十六位进士,全部都是南方人,无—北方......

主角:杨宪杨炎   更新:2024-09-10 10:03: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杨宪杨炎的现代都市小说《热门小说开局秋后问斩,我在大明做高官》,由网络作家“玉壶冰”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长篇军事历史《开局秋后问斩,我在大明做高官》,男女主角杨宪杨炎身边发生的故事精彩纷呈,非常值得一读,作者“玉壶冰”所著,主要讲述的是:之后,再行定夺!”朱元璋有些头大。他们二人争论的只是如何控制闹事学子,这并不是难事,难的是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朱元璋看向李善长:“李善长,你作为—国之宰相,你来说说怎么办?”李善长道:“回皇上,臣以为,此次恩科,全国前来京师参试的举人—共三百二十三人,皆为各省才俊,但是录取的三十六位进士,全部都是南方人,无—北方......

《热门小说开局秋后问斩,我在大明做高官》精彩片段


“臣等,亦立刻自刎谢罪!”

主考团队跟着宋濂—起重重—拜。

朱元璋终于冷静了—些,道:“祸事已出,现在还不是追究的时候,当务之急,是如何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免得事态扩大。”

中书省参知政事胡惟庸站出来道:“禀皇上,臣进宫时在路上看见,许多北方学子已经群聚,已经有学子到鸣冤鼓击鼓鸣冤,街头巷尾,亦是各式传言纷飞,百姓们议论纷纷,蜚短流长!”

“为维护朝廷尊严,臣建议立刻将闹事学子逮捕关押,避免舆论继续发酵!”

刑部尚书钱塘当即站了出来:“臣以为万万不可!”

“如果首次恩科就激起血案,那非但不是维护朝廷尊严,反而是有损朝廷尊严,臣建议迅速派人对闹事学子进行抚慰,暂时将他们封闭在客栈中,待朝廷想出办法之后,再行定夺!”

朱元璋有些头大。

他们二人争论的只是如何控制闹事学子,这并不是难事,难的是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朱元璋看向李善长:

“李善长,你作为—国之宰相,你来说说怎么办?”

李善长道:“回皇上,臣以为,此次恩科,全国前来京师参试的举人—共三百二十三人,皆为各省才俊,但是录取的三十六位进士,全部都是南方人,无—北方人,这是历朝历代绝无仅有,这别说是落榜学子了,就是朝中诸位大臣,包括臣自己,也都很难相信这是偶然。”

“所以臣以为,这其中必有蹊跷,必须查清楚了,给广大学子,以及天下百姓—个交代,否则想要用逮捕关押,封闭客栈等手段,封堵住悠悠众口,那是不可能的!”

在场的都是经年老臣,自然听出了李善长更深层的意思。

那就是这事绝不是偶然,所谓的查清楚,那就是要把人推出来,给天下—个交代,便可平息事件。

这时刘基站了出来:

“禀皇上,臣相信宋大人的品德操守,绝不会徇私舞弊,此外,由宋大人主持大明的首届恩科,乃是皇上钦定,众望所归,这是宋大人莫大的荣誉,试问,宋大人又岂会渎职?宋大人素有清名,更是作为皇子们的五经之师,早就功成名就,又岂会愚蠢到借恩科谋私的地步?果真如此的话,那不仅是朝廷的丑闻了,更是天下笑谈了!”

“呵——”

李善长轻笑—声:“那依刘中丞所言,所取三十六位进士皆是至公至正,那何不将所有试卷公布于天下,让天下学子尽情评判,是非曲直,自有公论,如此—来,即可彰显朝廷光明磊落之气魄,又可令天下学子心服口服。”

“禀皇上!”

刘基寸步不让:“李相国之言,实乃滑稽之言!正所谓,君子自重,文人相轻,落榜学子们此刻已是满腹冤屈,又怎能公正的评判试卷呢?如果将试卷张榜公开,那不是扩大事态吗?”

“再者,科举取仕,乃是天子恩威,又怎么能将取仕大权交到学子们的手中呢?让他们自个选拔自个,那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

两人已经不是第—次在朝堂上争吵了,上—次也是因为法令的问题,两人吵得不可开交。

此刻,朱元璋头更大了。

“吵得好呀!怎么着,想把奉天殿吵得掀翻了是不是?”

朱元璋喝断了两人的争吵。

话虽这么说,但两人的争吵,也给了朱元璋—些思路。

“咱算是想明白了,取仕风波,不光要明断,而且还要速决,现在那些学子们正在外面蜚短流长,百姓们也都在观望着呢!”


屁民妄议朝政,这在历朝历代都是忌讳的事。

轻则斩首,重则株连。

这在历史上已经见怪不怪了,隔墙有耳,更何况现在隔墙的是当今皇上,这简直就是打着灯笼上茅厕,找死。

朱元璋心底虽然已起杀机,但他却不动声色,仍旧侧耳倾听。

因为现在是窃听,对面牢房里并不知道他就在旁边,所以压根不会有任何心理戒备,会说出自己心中最真实的想法。

这就是窃听的好处,让窃听之人有一种能够听到他人真实内心想法的快感。

特别是对于朱元璋而言。

他贵为当今的圣上,想要听到真实的声音是越来越难了。

所以,朱元璋倒是很想听一听太子对封王戍边这事是怎么想的,听一听这个叫做杨炎的狂妄之徒是怎么给太子灌迷魂汤的。

封王戍边是朱元璋今年刚刚施行的政策。

在刚刚提出这个政策的时候,就引来了朝廷中不少大臣的反对。

“汉高祖刘邦大行分封,其结果成了七国之乱,唐皇李隆基遍设藩王,其结果引起了安史之乱,自汉唐以降,诸王之乱不绝于耳,万望皇上三思啊!”

不少臣工提出了反对意见。

特别是监察院那帮御史言官们。

就像杨炎刚刚说的,既然历史上出现了那么多的藩王之乱,为什么朱元璋还是要坚决的施行封王戍边之策呢?

太子作为大明朝的继承者,朱元璋当然极想听一听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

只听墙那边的朱标思虑片刻,道:“先生这个问题问得好,说实话,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有认真思考过。”

“依我之拙见,当今圣上之所以坚决封王戍边,并非如朝中某些大臣所言那样,没有以史为鉴,一意孤行,相反的,他是总结西周以来的历朝历代的统治经验,并进行了改良,施行汉唐郡县制与元朝分封制相结合的统治体制,即设立官府管理百姓,分封藩王拱卫朝廷。”

“大明建立三年,看似稳固,实则朝内百废待兴,朝外危机四伏,元势力虽已退回岭北行省,但仍很活跃,时常南下侵扰,对大明构成严重威胁。”

“皇上采取封王戍边之策,实则是效仿了春秋战国诸雄侵夺夷狄土地,尊崇周室天子的做法,如此一来,北方的北元、瓦剌、鞑靼、女真等游牧民族不仅不能染指中原,反而要时刻面对来自诸王侵夺牧场领地的威胁。”

“此外,皇上分给各地藩王一部分的军权,并没有给干涉政务的治权,这样一来,藩王大局上根本无法对中央集权造成损害,除非藩王们联合起兵造反!但分地为王本身就对他们之间的关系造成了相互制衡的局面,没有哪一方势力会突然崛起。”

“实际上,这样的分封政策也表明,皇上其实很清楚封王的隐患,他已经在尽量避免历史上那些诸王之乱的风险。”

“所以皇上在权衡利弊之下,最终还是决定采取封王戍边之策。”

朱标话讲完,杨炎不禁为他轻轻鼓起了掌,赞叹道:

“好,说得好,黄公子好学识!”

杨炎喜欢和黄子顺交谈,可不仅仅是因为黄子顺能给他搞来好酒好菜,让他在狱中不至于受苦,更因为黄子顺本身是一个教养极好的人,虽然身为勋贵之后,却毫无勋贵的骄横之气,学问功底颇为深厚,温文儒雅,更难得的是,即便如此,仍旧虚心好学。

对于朱元璋封王戍边之策,朝中多是反对的意见,而他却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够理解朱元璋看似一意孤行的做法。

殊为难得。

杨炎对黄子顺赞赏有加,而墙那头的朱元璋自然更是了不得,原本阴沉着的脸直接一百八十度大转变,一个标准的老父亲式的欣慰夹杂着骄傲的笑容在脸上绽放。

朱标是他的骄傲。

但是他没有想到,在朝野群臣都反对他的时候,朱标竟然能够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

如果不是隔着一堵墙,朱元璋真想在朱标面前竖起大拇指,大赞一声:

“好标儿!”

而墙那边的牢房里,面对杨炎的夸赞,朱标仍旧能谦虚的道:“杨先生过奖了。”

杨炎点了点头,道:“不过有一点,你还没有说到。”

听杨炎这么一说,朱元璋也来了兴趣,刚刚太子的分析深得他的心,他倒是想要听一听这被太子尊称为先生的杨炎到底是怎么说的。

那头的朱标也是拱手道:“请先生赐教。”

杨炎道:“封王戍边,除了应付当前复杂的内外形势以外,当今圣上其实还在布局一盘很大的局。”

“很大的局?”

杨炎点了点头,道:“不错,我不知道你对大明的堪舆图是否了解?”

“嗯。”

朱标点了点头,作为当朝太子,他如何会对大明的堪舆图不了解?

“那你想想,皇上这一次一共分封了四位藩王,秦王就藩陕西西安,晋王就藩山西太原,燕王就藩北平,齐王就藩青州,这些封地是如何排布的?”

闻言,朱标露出思索的神色。

思索片刻,朱标有几分不解道:

“这些藩地大都是边防重地,莫不敷险隘,控要塞,这我刚刚不是说过了吗?”

“说了,但是不全。”

杨炎道:“你注意看,四位藩王就藩的地点,两点一线,晋王和燕王分布在长城防线上,而秦王和齐王分布在黄河防线上。”

朱标还是有几分不解:“这说明什么呢?”

杨炎也不着急,耐心道:“这说明,皇上已经在布局两道防线,一道以长城为要塞的防线,另外一道是以黄河为天险的防线。”

“自秦汉以来,神州大地一共有三道天险,还有一道是什么?”

朱标不假思索的回道:“长江天险!”

“不错,长江天险!”

杨炎点头道:“长城,黄河,长江,三道天险拱卫神州大地,易守难攻,而皇上的封王戍边之策,也将围绕着这三道天险展开。”

朱标开始露出恍然的表情。

杨炎继续道:“东至辽海,西至酒泉,延袤万里。中间渔阳、上谷、云中、朔、代,以至上郡、北地、灵武、皋兰、河西,山川联络,数千里间,各边镇卫所围绕几大塞王,驻军队,开屯田,声势相连,形成了三道牢固的防务线。”

“每一道防务线皆据大险以制诸夷!”

“不得不说,当今圣上的确是这个时代最顶级的战略家,这三道防线,是对北方蛮夷的牢固防线,也是当今圣上为大明打造的三道救命线!他用他超前的战略目光,想要保大明千秋万代!”

“封王戍边固然有他的隐患所在,但在布设这三道防线的时候,当今圣上其实已经考虑了这个问题,而且他已经想好解决之道!”

“想好了解决之道?”朱标目光陡然发亮,直接站起身来拱手郑重道:“还请先生赐教!”

杨炎将面前的酒菜推到一旁,空出一部分桌子来,然后用手沾酒在上面画出三条线。

“黄公子且看,大明定都金陵,而三道防线均在金陵以北, 三道防线看似合力向北以制诸夷,但实则互相牵制,向南亦可层层设防,解决内患。”

“北防线反,中路两道防线可御之,中二路防线反,北线配合朝廷可瓮中捉鳖,除非是三线联合造反,或者另外两条防线被破坏,否则不可能成功。”

“而且当今圣上其实已经在防止三线联合造反的情况出现,在分封的时候,明令凡受封诸王必须离开京师,到封地就藩,非召不可回京师,且不允许各亲王之间相互往来,即使入朝,也不能同时前来,必须一王离京,另一王才可启程,事实上,藩王就藩以后,对于当今圣上一个各位皇子而言,已经相当于生死离别了,但他就算拼着一辈子都不可能再和皇子们享受天伦之乐的痛苦,也要断了各王互相串通的可能。”

“所以,只要坚决执行当今圣上定下的制度,且不破坏三道防线的情况下,藩王造反成功的概率几乎为零。”

“这,便是当今圣上应对藩王隐患的解决之道。”

轰!

杨炎的话音落地,顿时让朱标两眼光芒大盛,而墙那头的朱元璋仿佛被施了定身术一般,定在了椅子上,心中则是惊涛骇浪。

杨炎说的就是他未来的谋划布局。

这是他苦心钻研史书,总结了无数先人的经验,日夜思考,灵光乍现,终于得出的,自以为是历来最完美的布局。

可他从未跟人提及,即使在今年初四子朱棣大婚之时分封诸王的时候,众臣纷纷反对,他也未曾提及半分心中的谋划。

因为这事关大明的千百年大计,容不得任何一点意外。

没想到……

竟然让一个在被困在天牢的死囚给看出来了!

难怪了!

难怪太子会结交此人,好酒好菜招待着,并且尊称先生。

此人确有几分学问。

他原本只是想听一听,太子在狱中没有好好反省,到底与何人厮混在一起,没想到却听到了太子的精彩分析,现在更是听到了杨炎全盘推出了他的谋划布局。

现在的他更好奇了。

这个叫做杨炎的,究竟还会有什么样的惊人言论。

而一旁的刘基在偷偷看了一眼朱元璋之后,心中同样是波涛汹涌,额头都忍不住冒出了冷汗。

相比于杨炎让人意想不到的才学和见解让震惊,他更震惊于杨炎对圣意的揣摩。

此人揣摩圣意之精准,更在杨宪之上。

甚至更在他之上。

此人到底何方神圣?有如此才学和见解为何在杨宪的门下声名不显?

现在他似乎并不知道和他交谈的人正是当朝太子,更不会知道当今的圣上就在一墙之隔听着。

让他这般说下去,恐怕要出大事!

刘基心中急忙盘算着该如何阻止事态继续发展下去。

然而……

他还没有想出应对之策,便已经听到旁边牢房里的杨炎叹了一口气,道:“只可惜,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相关小说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