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贝壳文学网 > 美文同人 > 枭宋

枭宋

佚名 著

美文同人连载

贾似道:“晓晓,赶紧去泉州担任提举市舶,朝廷没钱了!”\r苏晓:“马上去。”\r理宗赵昀:“三郎,赶紧娶了圣人的甥女,她看上你了!”\r苏晓:“我考虑一下。”\r度宗赵禥:“三哥,赶紧给朕送几个大食美女过来。”\r苏晓:“官家,真的假的?大食美女太火辣了,不如来几个爪哇和三佛齐的好了。”\r度宗赵禥:“太黑了,如果方便,三哥给来几个倭岛的也成,我还是喜欢白些...

主角:   更新:2023-08-08 05:03: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的美文同人小说《枭宋》,由网络作家“佚名”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贾似道:“晓晓,赶紧去泉州担任提举市舶,朝廷没钱了!”\r苏晓:“马上去。”\r理宗赵昀:“三郎,赶紧娶了圣人的甥女,她看上你了!”\r苏晓:“我考虑一下。”\r度宗赵禥:“三哥,赶紧给朕送几个大食美女过来。”\r苏晓:“官家,真的假的?大食美女太火辣了,不如来几个爪哇和三佛齐的好了。”\r度宗赵禥:“太黑了,如果方便,三哥给来几个倭岛的也成,我还是喜欢白些...

《枭宋》精彩片段


海天一色,湛蓝的天空飘着丝丝白云,腥润的海风中,一方沙舟缓缓驶入泉州湾。
沙舟之上,一名身着青布衫的大汉伸出手臂指向前方:“三郎,过了出海口不远就是泉州了,尚有十余里的路程。”
被唤作三郎的年轻人也正站在船头观察着泉州湾,年轻人温文尔雅,二十余岁的样子,身着淡青色长衫,头戴儒巾。这打扮加上白皙俊秀的面庞,纤弱的身材,一看就是不事劳作的读书人。
与一般南人不同的是,这名年轻士子个子很高,却比普通人足足高出近一头。宋人的美男标准就是俊丽,说白了就是“小白脸”。被唤作三郎的年轻人面如白玉,目若星辰,身材高大挺拔,可以说是标准的宋代美男子了。
《陌上桑》是这样描述美男的;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便是美男的公认形象了,即是;白面清癯,面有微须。高大的年轻人符合美男标准,哪怕是在古代都很符合。
年轻的士子扭头面向大汉:“九哥,看来相公给我们找了一个好地方,这里景色甚美...江中的船也好快!”
身着青布衫的大汉就是年轻人口中的九哥了,这名大汉虬髯虎目,下颚线条分明有力,一看就是一个极其彪悍的人物。但面对年轻人,大汉却露出憨厚的笑容:“三郎不知?前方是闽地有名的福舟,此只是海边的小型福舟而已,大福舟长可十余丈,可远洋经年,煞是快捷。”
这里是出海口,说着话,前方的几只顺水而来的福舟已异常很近。
虬髯大汉名叫苏桓,他是身材高大的年轻士子苏晓的本宗,也是苏晓此次赴泉州的从人首领。几艘福舟船顺水而下,速度快极,按照水上习惯,对方应该闪避逆水而上的船舶。但...几艘福舟却没有回避的意思,就这样径直而来,这让苏桓皱起眉头,他身后的几名效用也警惕起来。
“巡检司巡视水上,前方船只速速靠岸。”
原来是水寨的官方水军,难怪如此横冲直撞,苏桓稍稍送了口气。而就在沙舟慢慢靠向岸边,几艘福舟靠近之时,苏桓再次感觉有些不对,按照官兵船只习惯,对方的船上应该有旗帜,可几艘福舟却没有任何水寨和官方旗帜,却人人带着武器。
此时,为首的福舟迅速靠上来,一名三十来岁,身穿小吏服饰的大汉站在船首昂声喝道:“舟上之人来自哪里?可夹带私货?”
苏晓还没明白怎么回事,苏桓已经把他拉至身后。
“请问,诸位是哪里巡寨的长行?我等是临安来泉州上任的官员随属,岂会夹带私货。”苏桓很谨慎,出海口水域广袤,周边也没有其他船只,对方人多势众,一旦出现意外根本不是对手。
“可带有官牒?我等是水澳寨巡检司巡丁。”
说话间,身穿小吏服色,带着范阳帽的壮汉已经登上了沙舟。
苏晓对苏桓的谨慎有些不明所以,光天化日,这些人一看就是官军,还敢杀人抢劫不成?自己可是官员,尽管官阶不算高,但绝对是很牛的官员。一伸手,苏晓在怀里掏出自己的官牒,这叫‘敕黄’,上前两步,苏晓理直气壮就将‘敕黄’递给了登上船的壮汉。
按照大宋规矩,证明一个官员身份的官牒一式两份,‘敕黄’是‘差遣’的委任状。另一份是‘告身’,‘告身’就是‘阶官’的委任状,由正副宰相等人签署。而“敕黄”则由尚书省签发。由于是用黃色绫纸书写,以皇帝制敕的名义签发,因此称为“敕黃”。
“敕黃”上的字不多,大汉扫视几眼,随后抬起头,眼睛看向苏晓:“这位就是苏提举了,恕小的怠慢,不若...由小的送提举一程如何?”
一个小小的巡检司小吏也敢对官员如此不敬,事出有异,苏桓抢先拒绝:“不用叨扰诸位长行了,泉州城已然不远,我等自去。”
“也好!”
大汉应了一声,但也就在这同时,这名大汉竟然带着苏晓的“敕黃”抽身而去。
事出突然,苏桓张开嘴欲讨要苏晓的“敕黃”。惊变在这一刻发生。
事实上,几条福舟之前已经把沙舟近距离围住,在大汉抽身的同时,几艘福舟立刻逼近。这些人显然早有准备,一个个抽刀在手,诸人已经准备一拥而上。
苏桓这一刻明白什么叫送提举一程了,身穿皂隶服饰的大汉之前是显然是在确认苏晓的身份,而这几艘小型福舟没有标识也就可以理解了,这些人的目标正是苏晓。
而在苏桓身后,美男子苏晓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根本没意识到危险来临。苏晓就这样傻傻的看着福舟冲了上来,电光火石之间,苏桓扭身,抽刀,随后猛的把苏晓推了出去。
“三郎快逃,这些贼人是来杀你的!”
几艘福舟是合围之势,除了那名身穿皂隶服饰大汉的坐舟紧挨着沙舟,其它几艘船一时间尚未靠上来。苏桓用的力量很大,苏晓就这样在沙舟上飞起,紧跟着就落如水中。
悲剧的是,这位翩翩佳公子不会水,措不及防之下落入水中,他竟然没有浮上来,就此不见了踪影。
沙舟上总计也就是九人,除了落水的苏晓,还有苏桓与四名效用,再就是一名四十余岁的书吏和一名尚未成年的书童。沙舟是苏桓在台州雇来的,船主是一个四十余岁的老汉和与他不到二十岁的儿子。
对方的福舟比沙舟要大不少,每一艘船上都不下二十人。书吏与书童没有战斗力,那对掌船的父子也不能指望,苏桓五人要面对二三十倍的对手。
这显然是一次杀人灭口的行径,苏桓之前就有些担心苏晓这次上任恐怕不容易,他与四名效用一路上一直很谨慎。既然动手,今天恐怕凶多吉少了,想要让对方放过自己也没有可能,一声暴喝,苏桓与四名效用挥刀迎上......
也就在苏桓与四名效用拼命搏杀的同时,被江水呛昏的苏晓正顺水而下。
正是泉州的雨季,江水在出海口的水流异常湍急,加上水中地形复杂,出海口有很多暗流与巨大的漩涡。来泉州赴任的苏晓就这样被江水的暗流带入漩涡,随后进入更广阔的海域......
入海口周边的海滩因为富养的原因,有数不清的动植物在此栖息。海滩周边一般都生长着芦苇等盐性植物,风景优美、鸟食众多,所以有很多鸟类在此栖息,同时,这里也是鱼虾的天堂。
紧贴着海岸,一叶小舟,一名骨瘦嶙峋的老叟挥着竹篙缓缓而来。
老者黝黑如碳,露出的肌肤就像贴在身体上缩水的皮革,粗糙,也透着生活的艰辛,这显然是一名在水边艰难讨生活的老人。
“阿翁,那里...那里有人!”
老者的身后是一名十余岁的童子,顺着童子手指的方向,老者看到一个人在海中顺着水流飘了过来。
迅速的划了几下,老者熟练的伸出竹篙把淡青色的人影拨到近前,随后,老者放下竹篙探出手抓住水中的人影。
“可怜的人...还是一个秀才,恐溺水已久,恐......”
水中的人块头很大,童子赶紧上前帮忙,废了好大力气,两人才把水中的人提上了小舟。海边之人对溺水之人的救治经验丰富,老者迅速的把救上船的人腹部朝下放在船舷,随之用尽力气捶打起他的背部。
让人想不到的是,老者仅仅捶打几下,“噗”的一声,一股水箭喷向海中,随后就是一阵剧烈的咳嗽声......
“秀才...秀才,你这是如何到了海中?”
继续喷水,然后继续咳嗽,救人是一种功德,老者赶紧帮忙再次捶打。
正在咳嗽的书生猛地回过头,俊秀的脸苍白的没有丝毫血色。披头散发的样子有些吓人,老者一时间呆住了,他身后的小童更是吓得躲在了老者身后。
“大爷,这是...哪?”
这个称呼和问询让老者茫然无措,完全是不知所以然。他迟疑的看着年轻人英俊的有些过分的脸,不久,老者才开始回答:“此是泉州,秀才因何落水?”
英俊的年轻人没有回答老者的问题,他转而看向茫茫的大海,随之扭头看向连绵的海岸。
不久,年轻的秀才却仔细端详老者的衣服,再看看自己湿漉漉的长衫:“今昔...是何年?”
老者诧异的答道:“大宋景定二年。”
英俊的年轻人有些发愣,随之,一抹灿烂的微笑浮上脸庞。
这个笑容璀璨的令人心醉,然后有些迥异,紧接着,却又莫名的让人感觉无比晴朗。
ps;新书需要大家的支持,喜欢的朋友不要忘了收藏。



夕阳映红了整个东方天际,散着霞光的火烧云灿然而夺目。
“秀才”苏晓已经换过了衣衫,就是衣服有些小。上半身紧绷绷得,就像穿着一件麻布坎肩,下半身则露着少半截洁白的小腿,这衣服穿在他过于高大的身上显得不伦不类。披散的长发也已束起,脚下的靴子也换成了草鞋。这身打扮很“贫民”,可...怎么看,面容白皙俊秀的苏晓也不像一个海边生活的普通人。
这是距海边一个不算远的渔村,由于地势的原因,村民住的稀稀落落,附近也不过几十户人家。被救起的苏晓就在老者丁五家中,丁五的妻子早年过世,儿子丁魁是一名海船上的碇手,由于丧妻,家中只有十一岁的儿子虎头和老父丁五在家。
此户人家单门独户,就是三间最简陋的茅屋。由于村民之间居住较远,附近的村民也不知丁老五救起了一个“秀才”。“秀才”是一个身份的象征,对于丁五这样的贫民来说,被他救起的苏晓是他需要仰望的存在。
“陋食...不堪入口,苏秀才将就吧......”
的确是将就,除了盐水煮鱼,竟然没有其它菜,主食也只有一碗米粥。
大宋不是最富足的时代吗?
这丁五家连温饱都算不上,苏晓开始质疑历史的记载。
能够说出“大爷”这两个字,“苏晓”当然不是宋人。他只是一个因为旅游不小心落水的游客,哪怕是落入海中,位置也不对,他不知道自己怎么从秦皇岛跑到了泉州。不对...应该是说,灵魂跑到了泉州,还寄托在这个同名同姓的苏晓身上。
宋语对苏晓来说有些小难度,因此,他只是和丁五简单交流。而在丁五眼中,这名被救起的“秀才”很有“风度”,有着读书人应有的“矜持”,好像应该算是身份不同于自己这些贫贱之民的正常表现。
苏晓对于自己溺水的解释很简单,来泉州游玩,恰巧在海上碰到海匪,以至于落水,后来被丁五救了起来。
基本上没什么可吃,放下饭碗,苏晓仍旧感觉很饿,可这个老的老弱的弱,苏晓也不好意思再吃下去。其实...也没得吃了,这就是贫苦百姓的晚饭,而且,一天就吃两餐。
就在丁五感觉不好意思的时候,苏晓突然发现通往这里的路上有火光出现。隐隐的感觉有些不妙,苏晓站起身:“丁老丈,有人来了,怕是那些匪人寻我,我去暂避一时。”
也不等丁五回答,苏晓扭身就进入了茅屋旁的芦苇丛中。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丁五这样的平头百姓最害怕的就是摊上事情,他赶紧叮嘱一旁的孙子虎头:“虎头记住,有阿翁在,勿多言。”
就在虎头点头后不久,几名手持松明,提着带鞘腰刀的大汉匆匆而来。
“勿那老汉,可有陌生人来此?”
这些人凶神恶煞,丁五吓得赶紧起身叉手而立:“回禀诸位好汉...未曾...见到生人来此。”
丁五这样的小民,如此畏畏缩缩也算正常,为首的大汉也不以为意:“我等不是好汉,是附近巡检司的公差来追捕盗匪,若是见到一个身材甚高的白面书生就及时回禀,定有重赏!”
此时的苏晓已经绕到茅屋另一侧,这些人看来是来找自己,他皱着眉头,心中一片茫然。
“小人...小人真的未曾见过生人来此。”
丁五的腿轻轻抖动着,显然异常害怕,低着头,他的眼角不经意间看向苏晓进入芦苇丛的地方。为首的大汉也懒得理会他,他上前就逼视着丁五身后的虎头,显然小孩更容易说实话:“小娃儿,告诉我,可有陌生人来过此处?可曾见到一个身材甚高的书生?”
危机来临,苏晓眯起眼睛,虎头毕竟还小,他害怕这个没有见过市面的孩子顶不住压力。实际上,苏晓并不担心这几个人找到自己,在这夜色中,芦苇荡是最好的庇护所,不要说这么几个人,即使几十,甚至上百人苏晓也有信心逃出围捕。苏晓是在担心这祖孙两人,他害怕这些人看出疑点后对这一老一少强行逼供后进行灭口。
虎头被吓得直躲避,但他很坚决的摇了摇头。
为首的大汉沉着脸:“若有消息就告知我等,定不啬赏赐,若知而不报,小心项上人头。”
几名大汉也没进屋搜查,就此离去。丁五的腿还在轻轻颤抖,喏喏的也不敢说话,也不知动了心还是害怕的无以复加,一直都未动地方。
苏晓就这样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对他来说,事情的来龙去脉还处于懵懂中,他搞不清自己的身份,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很清楚,对苏晓来说,几名大汉绝不是什么好人,应该是因为某些原因来追捕自己。
结果还算理想,这一老一少暂时没有因为所谓的赏赐出卖自己。
其实,真的出卖了自己,几名大汉能留下活口吗?
恐怕这一老一少注定被灭口,而自己吗?苏晓坚信自己能够逃掉,那一生,他是一名优秀的军校毕业生,正是利用假期游玩才发生了这匪夷所思的灵魂穿越事件,在黑夜中逃生对他根本不是问题。
苏晓异常谨慎,几名大汉走了很久他都没有现身。正是无月之夜,整个天地间漆黑如墨,而这一老一少显然被吓得不轻,就这样一直站在黑暗中。
很久之后,丁五忍不住了:“秀才...还在不在,若在的话,老朽给你些干粮,赶紧趁夜色逃走吧!”
听了听附近的动静,远处传来狗吠声,那些人显然去了村中继续搜寻,苏晓走出了藏身的芦苇丛:“多谢老丈救命之恩,他日必有重谢。”
此地不是长留之地,苏晓也没办法探究自己的来历了,摸着黑,苏晓进入茅屋,找到自己藏起的湿衣服等物。这些东西除了长衫和靴子、内衣,还有一个荷囊,一份被海水打湿的文书,一个玉佩。
“请问丁老丈,泉州巡检司由谁掌管?”
“回秀才,巡检司一般是受蒲都监的差调。”
苏晓再次问道:“这个蒲都监是谁?我大宋姓蒲的好似很少?”
“蒲都监是大食人,全名蒲寿庚,蒲都监...可是富甲一方,据闻拥有海船数千。听说,蒲都监的父祖辈是来自南蕃,后来因善于勾通南蕃诸商来泉州货易,就做了我大宋的官。蒲都监还做过福建路的提举市舶,现如今做了兵马都监,在这泉州很是了得!”
作为一个好学生,苏晓的历史知识学得还不错,这个兵马都监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职位,蒲寿庚吗?苏晓知道他的定位——卑鄙的卖国贼,无耻的叛教者。
穿越就是这样,有着不同凡响的记忆。蒲寿庚这个做着大宋高官,拥有着阿拉伯人血统的蕃人,在南宋最危机的时刻,他曾经追杀过逃到福建的末代南宋皇帝,屠杀过泉州城内的几千宋军,为了表示对蒙元新主子的报效决心,泉州城内的几千宋朝宗室被屠戮的一个不剩。随后,蒲寿庚开始帮助蒙元巩固海上力量,助蒙元取得了几次决定性的海战胜利,可谓对蒙元尽心尽力。
不过,蒲寿庚虽然受到蒙元的恩宠,但他的后代也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在蒲寿庚死后,蒲氏后人与元庭争利,元庭派兵攻入泉州,使泉州的**与***教遭到了最严重的破坏。“凡西域人尽歼之,胡发高鼻有误杀者。闭门行诛三日”;事后即“发蒲贼(蒲寿庚)诸冢,得诸宝货无计。寿庚长子师文性残忍,杀宋宗子皆决其手。圹中宝物尤多,圹志玛瑙石为之”;“凡蒲尸皆,面西方”;“悉令具五刑而诛之,弃其胾于猪槽中,报在宋行弑逆也”。
蒲氏家族信***教,故“面西方”,穆斯林忌猪,砍其身于猪槽中是最大的侮辱。仇恨至挖墓刑尸,必是非常残暴地屠杀蒲氏族人,得及时外躲或刚好在外者,才能幸免于难。穆斯林资财、住宅、礼拜寺等大半毁于烧杀和劫掠之中。这就是泉州城、泉州港衰落的开始,也是泉州穆斯林衰落的开始。
这还不算完,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卖国求荣助纣为虐的蒲氏深恶痛绝,下令将所有蒲氏族人充军流放,世代为娼为奴,不得登仕籍。蒲氏从富族成为贱族达数百年,可谓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恶有恶报。而当时,许多回人也都耻于和蒲寿庚牵连上关系,纷纷改姓,把蒲寿庚称为“无耻的叛教者”。
是不是蒲寿庚追杀自己苏晓也无从得知,发生了什么更是一头雾水,以后的事以后再说,现在的关键是赶紧跑。
夜色中,苏晓把玉佩塞到丁五手中:“多谢丁老丈相助,他日必有重谢,此玉佩就算是一个信物吧,改日,小可定重新登门拜访!”
也不容丁五拒绝,甩掉一直感觉很不舒服的草鞋,苏晓套上仍旧湿漉漉的靴子,随之迅速消失在芦苇丛中......
夜并不宁静,这是尚未充分开发的年代,泉州湾附近的芦苇荡无边无际。耳中到处都是虫鸣和不知名的鸟叫声,无心享受这初夏之夜的苏晓深一脚浅一脚,避开有人家的地方,苏晓在一片片芦苇丛的边缘地带摸索着前进,目标...赶紧离开,离泉州越远越好。
丁五给苏晓指引的方向是贴着海岸线的边缘地带向北,在向北一小段距离之后,苏晓并没有按照丁五的指引方向前进,而是转头向西。
在刚刚天黑时,那几名大汉来寻找自己,苏晓已经感觉到丁五对所谓的“重赏”有些动了心。只不过,丁五毕竟是在当时没有出卖自己,而在这其中,丁五的孙子虎头明显起到了关键作用。苏晓清清楚楚看到,只有十一岁,明显有些营养不良的虎头当时在丁五身后紧紧的用手抓住丁五的衣服,他的手摇晃着,明显是在担心丁五把苏晓出卖。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苏晓从内心感激这对祖孙,但他不能保证自己离开后丁五不会把自己的行踪透露出去。
虎头这孩子不错,假以时日,如果有机会苏晓会补偿他,苏晓相信自己会在这个时代活得很好很滋润。
星光闪烁,无月,但苏晓能够隐隐约约看到前面有一条小河。顺着河水前进一段路程,不远是一个村庄,苏晓果断的再次进入无边的芦苇荡。
蚊虫扰人,芦苇荡中的蚊虫多的让人烦不胜烦。也不知道走了多久,无奈的苏晓在感觉安全的情况下用芦苇在芦苇荡中造了一个窝,把自己的东西揣到怀里,随后用长衫把自己包起来。
今天的经历就像在做一场梦,迷迷糊糊中,苏晓开始想念另一个世界的父母双亲和爷爷奶奶。也不知道自己离开那个世界后会是什么样子,自己是死了...是失踪,还是仍旧活着,或者成为一个植物人,一切无从得知......



苏晓,字雨声,台州人,嘉熙二年生人,台州府贡举,父苏勍,母白氏。
临安每年都是在春季放榜,五年前,苏晓参加省试未过,成了一个年轻的落第秀才。按照宋代规定,除了特殊情况和恩科,科举现在是三年一试,科目很多。要入仕,要有前途就要考“进士”和“明经”等科,唐代以来,举子们最看重的就“进士”和“明经”这两大科,两大科中,又以进士科为最。原因很简单;中进士者日后仕途非常乐观,往往能爬到宰辅的高位,及第明经的前途要坎坷得多,最终能做到高官的人寥若晨星。其他各小科一看就知道,即使考中,也不过终生是个小业务官,很难掌握到权力进入决策层。
因此,想要有前途就要有一个进士或者好的出身。
大宋科考的题量相当大,进士科的竞争异常激烈,只有十八岁的苏晓名落孙山也不算什么意外。按照朝廷规定,举人是通过解试才可以进京考进士,举人只是一个考试的资格,就是每次入京城考试之前都要在本路参加一次解试获取进京考试的资格。
儿子入仕还要大费周折,还要等三年,还要参加解试。苏勍当年就是这样屡试不第,有过这样的经历,他知道其中的难度和艰辛。为了儿子的将来,苏勍坐不住了。
苏勍的父亲,也就是苏晓的祖父名叫苏崇,也是一名读书人。当年,苏崇在台州有一个姓胡的表亲,这家亲戚生活很艰难,苏崇曾经屡次帮助他们。苏崇有一个表妹长相出众,后来给一名名叫贾涉的官员做了妾室。这个贾涉也是世代书香,还是进士出身,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恰逢大宋联蒙抗,文武全才的贾涉抗金很有一套,曾做过淮东制置使兼节制京东、河北兵马,死后诏赠龙图阁学士、光禄大夫。
此时的贾涉和她的正妻已过世,可他的儿子却已经混得风生水起,比贾涉还要强很多。
贾涉的儿子名叫贾似道。
贾似道字师宪,号悦生、秋壑,早年以父荫为嘉兴司仓、籍田令。嘉熙二年登进士,为皇帝所重。淳祐初以宝章阁直学士为沿江制置副使,任江州知州,兼江南西路安抚使,再调京湖制置使,兼江陵知府,加宝文阁学士、京湖安抚制置大使。宝祐二年加同知枢密院事,临海郡开国公。
南宋宰相多兼枢密使(知枢密院事),后期则例兼枢密使,也就是说,苏晓的远房表叔贾似道是当朝宰执。
贾似道是有名的穷极奢华,绝对的权臣,苏勍当初就是因考虑到他看不上自己这样的穷亲戚,因此苏勍也未敢去求贾似道,苏晓当时就这样自己入京参加了省试落第。胡氏老太太已上了年纪,贾似道这个很有权势亲戚现在不用,等老太太去了,苏勍想用估计以后也用不上。咬咬牙,苏勍带着落第的苏晓就进入了贾府“探亲”。
老太太是一个念旧的人,一直记着表兄当年对自己家的照顾。多年未曾往来,可胡氏老太太依稀还记得苏勍的模样,而苏晓更是让她喜欢的不得了,这个俊秀的苏晓长得太像他已经过世的表兄了。
贾似道是一个权臣,生活奢靡不假,但他也有他的长处,对国家“还算”是负责任,也做了不少实事。而且,贾似道是一个孝子。
大宋朝对官吏子弟的照顾是非常到位,最优待的一项有荫补制度,荫补的范围比前朝扩大。高级官吏,文臣自太师至开府仪同三司,可荫子、孙、期亲、大功以下及异姓亲,甚至可以荫及门客;另外大宋有允许“附试”的“特奏名”制度。凡士人“贡于乡而屡绌于礼部,或廷试所不录者”,遇皇帝“亲策士则籍其名以奏,径许附试,故曰‘特奏名’”。
说起来,贾似道和当今官家关系也非同一般。贾似道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姐姐,因貌美如花参加了选秀,进而得宠,后来还被官家封为贵妃。贾似道的起步和他这个姐姐不无关系,但他的姐姐贾贵妃因病去世的比较早,只留下一个女儿,因此,贾似道能够权势滔天,宰执天下并不完全是靠他的姐姐。贾似道这个宰相的能力还是不错,起码能够基本上稳定住国家局势,在这蛮族横行的时代,除了个人生活不检点,极度揽权,贾似道算是一个有能力的宰相。
特奏名,又称恩科、恩榜,意谓那些以特奏名身份获得出身的人,是皇帝或朝廷赐予他们的一种特殊恩例。
若从科目的性质而言,特奏名又有进士特奏名和诸科特奏名之分。此外,恩科和恩榜年轻人少见,国家有规定,有年龄限制,也有参加科举的次数限制。由于获得特奏名的人几乎皆为老人,因而也有人称其为老榜。特奏名制度为两宋科举制度中特有的现象,它从不见于前朝。
两宋,特奏名出身者是士大夫队伍中一个广泛存在的阶层,其人数可以与正奏名进士相匹敌,他们虽然在中央政权并无多少发言权,但在乡村社会里却十分活跃,在地方教育、水利兴修、社会治安、乡规民约、祭祀活动、志书谱牒纂修等诸多方面,都可以看到他们的影响。一个普通的读书人甚至工商、农家子弟,一旦成为特奏名进士以后,就可以跻身官僚队伍,即使多数人不能出官,也足以使自己成为地方“乡贤”,并为子孙后代的应举人仕创造一定条件。
特奏名制度实际上是笼络制度,所谓考试基本是走形式。因为宋代的地方控制原因,下第举人造反,或者逃至异域,或者“乘城捍寇”的例子举不胜举。特奏名制度施行以后,对稳定地方的贡献不言而喻,因此,宋代的特奏名制度一直在沿用。
稀里糊涂,苏晓就这样在贾似道的安排下参加了当年的恩科。
特奏名录取的人数虽很多,但对他们的授官却很低,部分特奏名甚至只有虚衔,不予实职。苏晓本来不愿意参加这种考试,可这是贾似道的安排,加上胡氏老天太亦支持,于是,苏晓懵懂中中了恩榜一甲。
南宋初年,由于受战乱影响,应举之人减少,朝廷对特奏名的授官恩例一度有所提高,如特奏名第一人赐进士及第,又“特诏入五等者并调官”。但随着政局的稳定,特奏名人数的大量增加,对特奏名的恩例再次裁减。孝宗淳熙六年,诏应臣僚奏请“特奏名人每三名取一名,置在第四甲以前,第五等人止许纳敕再试一次”,特奏名第一人改赐进士出身,第五等人数定为总数的三分之二,并形成定制。
换言之,占人数三分之二的特奏名,基本上没有出官的可能,只允许他们在下一次科举考试中,免除发解试,直接参加省试而已。另外,谁也清楚,即使能授予实职的特奏名,他们最多只能做选人(低级文官),而特奏名选人要想成为京官,从而踏上可以正常升迁的道路,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对于绝大多数特奏名出身者而言,能够成为选人已是幸事,此后的仕途前程则基本无望。
可贾似道是谁,他是当朝宰执。
苏晓是谁,他是贾似道的表侄,同时,也是当今官家的亲戚,尽管这亲戚很远很远,可这就是资格。
就这样,苏晓借助贾似道进了枢密院,做了一名枢密院守阙书令史。九品官很小,但这也是官,何况还是在枢密院的官;两年后,苏晓做了正八品的枢密院计议官。
再然后,苏晓被大权在握的贾似道任命为提举泉州市舶。可以说,贾似道对苏晓这个表侄相当不错,一步步提携,要知道,这提举市舶司可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肥差。
自北宋年间在番禹创立市舶司,从最初的入不敷出到盈利,到以后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陆续于杭州、明州、泉州、密州设立市舶司,在这个过程中,市舶收入是北宋王朝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一直起着支撑财政的作用。
南宋建立之初,百废待兴,国家无暇顾及海外贸易,因此对市舶司一直采用减省、废并的政策。南宋王朝统治危机深重﹐随着市舶司开舶,收入增加,市舶司在财政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南宋初年,岁入不过一千万缗﹐市舶收入即达一百五十万缗,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支撑财政。后来,还通过出卖一部分舶物不断增加收入...经济上的巨大收益,使得执政者的观念发生了巨大改变,从最初的“市舶司多以无用之物枉费国用”转变为“市舶之利最厚”。
现在,市舶司可以说已经是支撑国家财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霞光初现,苏晓醒了。
芦苇荡中湿度很高,在这种环境中度过一夜,苏晓感觉自己整个被潮湿笼罩了。衣服贴在身上很难受,可...梦如此清晰,苏晓感觉梦很真实,他仔细端详着手中代表着时代的长衫,苏晓想起来自己还有其它物品。
玉佩已送给了丁五,手中还有一个荷囊,一份被海水打湿的文书。


相关小说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