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贝壳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小说朕已经威震四方了,李世民咋又活了(李承乾李世民)

小说朕已经威震四方了,李世民咋又活了(李承乾李世民)

哈李路亚 著

其他类型连载

秦如召骑在一匹黑色的高头大马上,人马俱是重甲。那黑色的战马浑身肌肉贲张,马蹄上包裹着厚厚的铁片,每一次踏地都发出沉闷的响声。马身上的重甲由精铁打造,鳞片紧密相连,护住了战马的要害。玄色战甲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线条流畅,宛如艺术品。他头戴一顶插着黑缨的头盔,黑缨在风中舞动,如同跳跃的黑色火焰。他单人单骑提着手中的三尖两刃刀来长安城下,那三尖两刃刀足有一人多高,刀刃锋利无比,仿佛能斩断一切。刀身闪烁着寒光,在阳光下折射出令人胆寒的光芒,刀杆上缠绕着黑色的布条,增添了几分神秘的气息。“城楼上的守军都给我听着,我们是太子殿下的军队,陛下驾崩,太子殿下乃是大唐的正统继承人!”秦如召的声音如同洪钟大吕,在长安城楼下回荡。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威严和自...

主角:李承乾李世民   更新:2024-12-12 11:36: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李承乾李世民的其他类型小说《小说朕已经威震四方了,李世民咋又活了(李承乾李世民)》,由网络作家“哈李路亚”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秦如召骑在一匹黑色的高头大马上,人马俱是重甲。那黑色的战马浑身肌肉贲张,马蹄上包裹着厚厚的铁片,每一次踏地都发出沉闷的响声。马身上的重甲由精铁打造,鳞片紧密相连,护住了战马的要害。玄色战甲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线条流畅,宛如艺术品。他头戴一顶插着黑缨的头盔,黑缨在风中舞动,如同跳跃的黑色火焰。他单人单骑提着手中的三尖两刃刀来长安城下,那三尖两刃刀足有一人多高,刀刃锋利无比,仿佛能斩断一切。刀身闪烁着寒光,在阳光下折射出令人胆寒的光芒,刀杆上缠绕着黑色的布条,增添了几分神秘的气息。“城楼上的守军都给我听着,我们是太子殿下的军队,陛下驾崩,太子殿下乃是大唐的正统继承人!”秦如召的声音如同洪钟大吕,在长安城楼下回荡。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威严和自...

《小说朕已经威震四方了,李世民咋又活了(李承乾李世民)》精彩片段


秦如召骑在一匹黑色的高头大马上,人马俱是重甲。

那黑色的战马浑身肌肉贲张,马蹄上包裹着厚厚的铁片,每一次踏地都发出沉闷的响声。

马身上的重甲由精铁打造,鳞片紧密相连,护住了战马的要害。

玄色战甲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线条流畅,宛如艺术品。

他头戴一顶插着黑缨的头盔,黑缨在风中舞动,如同跳跃的黑色火焰。

他单人单骑提着手中的三尖两刃刀来长安城下,那三尖两刃刀足有一人多高,刀刃锋利无比,仿佛能斩断一切。

刀身闪烁着寒光,在阳光下折射出令人胆寒的光芒,刀杆上缠绕着黑色的布条,增添了几分神秘的气息。

“城楼上的守军都给我听着,我们是太子殿下的军队,陛下驾崩,太子殿下乃是大唐的正统继承人!”

秦如召的声音如同洪钟大吕,在长安城楼下回荡。

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威严和自信,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

“城上诸位,难道你们要阻挡你们的皇帝陛下吗!大家都是大唐的将士,把城门打开吧!陛下绝不会为难你们!”

他的眼神如电,扫视着城楼上的守军,那目光仿佛能穿透人心。

“我军给你们下达最后通牒,三通鼓!”

他举起手中的三尖两刃刀,指向天空。

“三通鼓罢!若是还有执迷不悟者,均按谋逆罪论处,诛九族!”

秦如召说完直接掉头走人,他的战马扬起一阵尘土,马蹄声渐渐远去。

“擂鼓!”

随着一声令下。

“怦怦怦。”

震动人心的军鼓声响起,每一下似乎都与长安城楼上士兵的心跳声相对应,那沉重的鼓声仿佛是死神的脚步,一步一步地逼近,让人喘不过气来。

整整五百面军鼓一同敲响,那声音如同滚滚雷鸣,从天边席卷而来。大地都在颤抖,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息。

其声就连太极殿里被囚禁的诸臣都听见了,那沉闷的鼓声穿过宫殿的墙壁,传入每一个人的耳中。

所有听见战鼓声的武将那都是统一抬起头来,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兴奋和好奇。

眼前一亮,仿佛是嗅到了战争的气息。

“这鼓声听起来像是牛皮鼓啊?”

李勣开口道,他微微皱眉,侧耳倾听着那震耳欲聋的鼓声,试图从声音中分辨出鼓的材质。

“不错,乖乖,这得多少面牛皮鼓啊?这要杀多少牛?我老程都没杀过那么多牛吧?”

程咬金惊呼道,他瞪大了眼睛,满脸的惊讶,那夸张的表情让周围的人忍俊不禁。

一直在一旁没有开口的李靖这时候也开口了。

“这是牛皮大鼓,而且不下三百面,非气力过人者不可锤响。”

李靖的话直接让场上的武将脸上都露出了震惊的表情,他们面面相觑,眼中满是难以置信。什么时候大唐这么有钱了?这么多力气过人者,不去前面冲杀,反而在后面敲鼓。难道前面冲锋的一个个比这些敲鼓的力气还要大?

“好了,等会大家出去看看不就知道了?”

程咬金打了个哈哈,试图缓解这紧张又好奇的气氛。

褚遂良看了一眼门外的千牛卫。

“程将军,你想怎么出去啊?”

他眉头微皱,眼中透着担忧,看着那如狼似虎的千牛卫,不知道程咬金有什么办法。

程咬金莫名的笑了笑。

“俺老程山人自有妙计。”说完一个人就朝着殿外走去,他的步伐看似轻松,实则七拐八拐,不似人样,当然主要是不想让殿里的人知道自己要干嘛。


就连那些平日里大大咧咧、只知舞刀弄枪的武将们,此刻也未能免俗。

他们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地从肚子里翻找出最后一点墨水,涨红着脸,搜尽脑海中所有赞美的词汇,拍着齐先生的马屁,只为能从齐先生口中多获取一些信息。

齐先生呢,则是满脸笑容,不厌其烦地对着这些前来询问的大臣们详细解释着补贴问题。

他的声音温和而耐心,每一个字都像是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大臣们的心。

房玄龄原本也是心头火热,那好奇心如同燃烧的火焰在心中熊熊燃烧,恨不得立刻就凑上前去询问具体情况。

可一想到陛下还在自己家中,他就像是被一盆冷水从头浇下,只能强忍着内心的好奇,脚步沉重地往家走去。

他一边走,一边看着李勣、程咬金、尉迟敬德这些人都如鱼得水般地围在齐先生身边,心中不禁暗暗叫苦。

回到家中后,房玄龄先是小心翼翼地左顾右盼,眼睛如同敏锐的扫视着四周,看看夫人在不在家中。

当确认夫人去了集市后,他这才松了一口气,蹑手蹑脚地走向厨房,轻声吩咐下人准备些吃的。

待食物准备好,他怀揣着食盒,偷偷摸摸地走到偏房。

“陛下,老臣来迟了,快吃东西吧!”

房玄龄一边轻声说着,一边迅速地将偏房的门关上,那动作快得如同闪电,随后将手中的食盒递给了李世民。

李世民一天没吃,此时早已饿得前胸贴后背,午饭就指望着房玄龄这一顿呢。

他一接过食盒,便迫不及待地打开,也顾不上品尝味道,就如同饿狼扑食一般狼吞虎咽起来,那吃相完全没了往日的威严。

看着陛下这般模样,房玄龄内心满是不忍,眼眶微微泛。

“老臣有罪,苦着陛下了!”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自责与愧疚。

李世民吃着食盒里的粟米,满不在乎地挥了挥手。

“房爱卿说的什么话,我李世民行军打仗什么苦没有吃过,这算得上什么?比起普通百姓来说,朕已经算是过的十分不错了!”

他的语气中透着一股豪迈,仿佛那些艰难困苦在他眼中不过是过眼云烟。

“今日上朝感觉怎么样!我那逆子估计又要搞出一些幺蛾子来,看在朕的面子上,还请房爱卿多多担待。”

李世民的语气里带着一丝恳求。

房玄龄欲言又止。

“陛下,今天早朝事情繁多,老臣以后一段时间怕是要公务缠身,不能随时来探望陛下。”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歉意。

“如今孙神医云游四海,老臣这么多年也存了一些钱财,全部交予陛下,陛下可去尉迟公,李勣,或者程知节的府上暂住一些时间。他们都是武将,事情没有老臣那么多。老臣有罪,竟然无法照应好陛下!”

听到房玄龄的话,李世民感觉十分好奇,眼中露出疑惑的神色。

“房爱卿公务缠身去忙就是了,朕无所谓,长安哪里都去得。房爱卿把今天早朝的情况都和朕说说吧。看看都是那些公务,一朝天子一朝臣,朕也好看看承乾的手段。”

“是,陛下!”

房玄龄微微欠身,开始讲述起来……

待房玄龄把今天从头到尾的一应事宜全部告知了李世民后,李世民陷入了沉思。

他眉头紧锁,眼神深邃,脑海中不断思索着儿子的种种举动。


房玄龄小心翼翼地问道,他的声音很低,在安静的朝堂中却清晰可闻。

他知道这个问题的敏感性,一旦涉及世家和官员的利益,必将引起轩然大波,这与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相比,严重性不言而喻。

他的目光在朝堂上扫视了一圈,看到不少官员的脸色变得紧张起来。

大臣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紧张地等待陛下的回答,就像等待审判的犯人。

“自是如此。”

李承乾语气坚定,眼神中透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心,他直视着房玄龄的眼睛,没有丝毫退缩之意,仿佛两道火焰在眼中燃烧。

大臣们心中一震,知道此事已无转圜余地,之前陛下就已经与世家撕破脸皮了。

“陛下,如此怕是不好开展,那些世家和地方官员势力庞大,定会反抗朝廷政令,阳奉阴违不说,光是朝廷所耗费的人力物力,都将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房玄龄苦口婆心地劝阻道,他的眼神中满是担忧,额头上的皱纹更深了。

他向前走了几步,向李承乾躬身行礼。

“陛下又要开矿,又要丈量土地、统计人口,朝廷的钱怕是远远不够啊。”

大臣们纷纷点头,觉得房玄龄所言极是。

魏征此时也站了出来,他神色严肃,身着红色朝服,更显刚正不阿。

他目光中透着一种忠诚与耿直,看向李承乾,心中想着:“陛下虽有雄心,但切不可冲动行事,我必须进谏!”

“陛下,有三种红薯土豆玉米在,陛下哪怕与世家撕破脸皮,也可徐徐图之。待三五年后,国库充盈,到时候再行改革也不迟。”

“隋炀帝之时,就是因为隋炀帝好大喜功,一次性要做的事情太多,导致隋朝国库空虚,百姓苦不堪言,最终天下大乱。”

“陛下乃是圣主,是万万不可重蹈隋炀帝覆辙啊。”

魏征言辞恳切。

他希望李承乾能慎重考虑,不要因一时冲动而给大唐带来灾难。

他知道陛下心意已决,这些事情势在必行,可国库的现状摆在那里,户部必然会强烈反对。

他作为臣子,有责任让李承乾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毕竟治大国如烹小鲜,想要一蹴而就推行所有政令,是根本行不通的。

大臣们暗自赞同魏征的话,觉得他说得句句有理,陛下还是太年轻了。

年轻官员则一个个眼中神采飞扬,完全信任李承乾的任何政令。

咸阳城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朕当然知道,可朕什么时候说过,这些钱要从国库里出?”

李承乾反问道,他的嘴角微微上扬,似有深意地看着群臣,眼神中透着一种自信与从容,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大臣们心中疑惑,不知陛下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陛下不从国库里出钱,那这钱从哪里来?”

房玄龄一脸疑惑,他实在是理解不了李承乾的意思,眼中满是迷茫。

他在朝堂多年,从未听说过有其他的资金来源可以支撑如此庞大的计划。

他皱着眉头,看向其他大臣,希望能从他们那里得到答案,却只看到同样困惑的眼神。

而那些年轻人眼中,却全都是自信。

老臣们都在猜测,难道陛下有什么秘密财源?

“这钱自然是由朕的内帑里出。”

李承乾平静地说道。

“朕之私库,财富充盈,足以支持这些举措。朕不会动用国库里的钱,以免影响国家正常运转。长安以后作为和咸阳一样的试点,有关条例各位臣工下朝以后可以询问齐太师。”


大臣们听到这话,心中大为震惊,没想到陛下竟愿意动用自己的私库,而且陛下的私库竟然比国库还富裕?

他哪来的钱?咸阳城有这么多钱吗?

说到这,李承乾看了一眼齐先生,齐先生似乎是很满意齐太师这个称呼,脸上洋溢着喜悦之色,嘴角都快咧到耳根了。

他知道这是陛下对他的信任,他定当不辱使命,与其他人不同,齐先生可是知道所有情况的。

他挺直了腰杆,向李承乾微微行礼。

“朕先给你们透露一下,以后长安官员的俸禄将不再分发职田,所有职田全部上缴国库,改为皇庄。”

李承乾的话一出口,朝堂上顿时像炸开了锅。

老臣们开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声音嘈杂如菜市场。

年轻的官员们则是完全不为所动,这些政策咸阳城早就开始实施了。

有的官员脸色变得十分难看,心中愤怒不已:“这职田乃事朝廷所赐,自己从不贪污,全家收入来源一半皆在此处,怎能说收就收?收了之后该怎么养得起家里人?”

有的则是满脸惊愕,似乎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心中想着:“陛下这是要大动干戈啊,不知后续会如何,这和以往的小调整可完全不一样。”

还有的在窃窃私语,猜测着陛下此举的目的。

“难道陛下有更好的安排?”

朝堂上的气氛瞬间变得紧张而混乱,大臣们的情绪如同汹涌的波涛,一波接着一波。

大部分官员们脸色变得铁青,他们怎么也没想到陛下会有这样的决定。

自家的田地那可是家里的根基,就这样上缴国库,他们心中如同被刀割一般疼痛。

比起那些世家,他们对土地的依赖更深。

就连一向沉稳的房玄龄,脸色也变得有些不自然,他眉头紧锁,嘴唇微微颤抖,似乎想要说些什么,但又忍住了。

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既有对自家田地的不舍,又有对陛下决策的无奈,心中暗叹:“陛下此举虽不知为何,但看来是势在必行,只希望不要引起太大的动荡,这和我原本期望的平稳发展有了冲突。”

但李承乾很快就画风一转,他抬起手,示意群臣安静。

他的手如同有魔力一般,朝堂上的嘈杂声渐渐小了下去,大臣们的目光再次集中到他身上。

“朕知道诸位,都是大唐的栋梁之才,也都是清廉做事的好官,自然不会亏待诸位。”

“朕绝不会白白让你们将家中的田地上交。”

李承乾大声说道。

“田地上交后,长安官员的田地补偿比咸阳官员高一等,每亩田地补偿粮食十石。往后每年每亩田补偿一石粮食。所有长安城内宗室、官员,日后不得拥有自己的私人田,每人每年的俸禄翻一倍。”

听到李承乾的话,群臣先是一愣,随后脸上都露出了惊喜之色。

每亩田补偿十石粮食,往后每年还有一石粮食的补贴,

这意味着朝廷一次性补偿了整整十年的粮食啊!

而且今后每年的俸禄还直接翻了个倍,这等好事,简直是做梦都想不到。

大臣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刚刚的愤怒和不满瞬间烟消云散,就像乌云被阳光驱散。

他们开始在心中盘算着自己能得到多少好处,有的想:“如此一来,我家的收入不仅没减少,反而增加了,陛下圣明啊!”


“老臣敢问陛下,土豆红薯玉米都是些什么作物啊?怎么我们这些老家伙从来没听说过呢?”

李承乾坐在龙椅上,看着房玄龄,微微一笑,他早料到这些老臣会有此疑问。

他的目光在朝臣中缓缓搜寻,最后落在了一个年轻人身上:“房相不知道很正常,站房相后面那个年轻人,我记得你叫陈浮生是吧,你是咸阳学院这一批最优秀的学子?”

“回禀陛下,微臣是陈浮生。”年轻人恭敬地走出,他身姿挺拔,气质儒雅,向陛下深深拱了拱手,神色间透着自信与谦逊,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好,那就由你来给朝堂上的老前辈们解释一下什么是土豆红薯玉米吧。”

“是!陛下!”

陈浮生应道,转身面向众臣。

陈浮生微微躬身,向各位前辈行礼后,清了清嗓子,开始解释:“各位前辈,所谓土豆、红薯、玉米,这可都是陛下在咸阳精心研发的神奇作物啊。这些作物凝聚了陛下和众多学者的心血,是智慧的结晶。”

“它们由农业部每年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品种的换代更新,就像呵护稀世珍宝一般。在座各位来自咸阳的同僚们都很清楚,我们在咸阳,每餐饭食几乎都有这些东西。”

“就拿红薯来说,它是去年研究成功的品种,在进行大规模种植后,经过严格的统计,亩产平均达到了一千五百斤!这产量,远超大唐现有所有作物。”

房玄龄听到这里,不禁瞪大了眼睛,满脸的震惊之色,他下意识地打断陈浮生:“后生,容老夫打断你一下,你刚刚说的是这个叫红薯的作物,平均产量每亩在一千五百斤?”

陈浮生郑重地点了点头:“是的,房相,每亩在一千五百斤左右,这还是去年的数据呢。在农业部学者们的不懈努力下,今年新发的种苗经过试验田的精心培育和测试,预计产量应该可以达到每亩两千斤出头。这产量的提升,是无数人努力的结果啊。”

此言一出,仿若一道惊雷在朝堂上炸开,整个朝堂瞬间震动起来。

别说是房玄龄了,朝堂上的老臣们有一个算一个,眼睛全都通红了起来,那是激动、兴奋与难以置信交织而成的神情。

李靖更是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一步跨上前,他的声音因兴奋而微微颤抖:“小友,这东西这么高的产量,那储存情况如何?容易坏吗?”

陈浮生微笑着摇了摇头:“李将军,红薯、土豆、玉米这三种作物可都是上天恩赐给大唐的宝贝啊!它们可以保存的时间极长,就像拥有神奇的保鲜魔法一般,不仅不容易坏,而且生命力顽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很强呢。无论是干旱还是洪涝,它们都能顽强生长。”

李靖听到后,胸膛剧烈起伏,他仿佛看到了大唐军队的未来。

如果用这玩意儿作为军粮,能保证每个将士都吃饱,那大唐的军队必将如虎添翼,所向披靡,再也不用担心粮草供应问题,大唐何惧外敌,必将威震四方。

李靖话刚落音,魏征就迫不及待地站了出来,他的眼神中透着急切与渴望:“小友,哦,不,陈大人,你说的可是真的?每亩一千五百斤?”

陈浮生再次认真地点了点头:“诸位大人不信可亲自去咸阳看看,或者直接问问周围这些来自咸阳的学生,千真万确,绝无虚假!我以我的名誉担保。”

相关小说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