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贝壳文学网 > 其他类型 > 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

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

高平 著

其他类型连载

高口碑小说《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是作者“高平”的精选作品之一,主人公白居易梁山伯身边发生的故事迎来尾声,想要一睹为快的广大网友快快上车:《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一书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详细列举江西非遗项目,精选了数十种江西省九江市著名的非遗项目,进行较为系统地展示与介绍,彩色精装,极具史料价值、宣传价值、欣赏价值。江西九江的“非遗”资源众多,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本套书放眼全省,本册书聚焦九江,深度挖掘江西各地“非遗”文化产品,进行精细梳理和解读,浓墨重彩地表现出江西文化的厚重。...

主角:白居易梁山伯   更新:2025-02-19 21:15: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白居易梁山伯的其他类型小说《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由网络作家“高平”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高口碑小说《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是作者“高平”的精选作品之一,主人公白居易梁山伯身边发生的故事迎来尾声,想要一睹为快的广大网友快快上车:《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一书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详细列举江西非遗项目,精选了数十种江西省九江市著名的非遗项目,进行较为系统地展示与介绍,彩色精装,极具史料价值、宣传价值、欣赏价值。江西九江的“非遗”资源众多,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本套书放眼全省,本册书聚焦九江,深度挖掘江西各地“非遗”文化产品,进行精细梳理和解读,浓墨重彩地表现出江西文化的厚重。...

《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精彩片段


湖口地处楚头吴尾,长江鄱阳湖于此交汇,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使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自春秋战国至1949年解放军横渡长江,湖口有记载的大战不下五十余次。残酷的战争是文化的摧毁者,方便的交通又是文化繁荣的推动者。最初,湖口先人就是从战争的“擂鼓冲锋,鸣锣收兵”中得到启发,青铜冶炼业的发达,封建婚丧嫁娶,祭祀礼仪中的乐礼制度,加速了乐器的出现和打击乐的普及。
在自然科学尚不发达的时候,人们在遇到灾难、表达愿望时习惯于求神求天,驱鬼逐邪,宗教巫风日盛,打击乐便是其中的礼仪或交流工具。在宋元时期,湖口民间戏曲已广泛地使用打击乐。经过约3000年孕育,至明代,湖口先人吸收其精华,将《丝纽》等曲牌合编为十段曲谱,形成了。
据清康熙壬辰版《湖口县志》关于乐器的记载:麾一、琴二、笙四、箫四、笛四、埙二、箎二、柷一、搏拊鼓二、大应鼓一、小铜钟二……兵毁。关于社学的记载:又次于听乐堂,或教以鼓节,或教以诗歌,或击鲁鼓、薛鼓之全……关于民俗的记载:除夕祭祖、张乐……立春道士牛勾芒于前,具鼓乐随后;元宵箫鼓花炮,往来达曙,至是日毕……其中虽然没具体点明十锦打击乐的产生时期,但有“湖口风俗综诸说而观之,可以征污隆焉……邑自隆、万以来,比户讴歌”之句,其意是这些风俗与时局兴盛衰败相关,按隆庆时期算起,距今也有近600年历史。另据张青乡石后湾祖谱记载:众老鸣琴歌舞申修家乘……群登礼乐之堂。可见明清乐器之齐全,音乐教育之规范,官方及民间使用之普遍。石后湾迁入张青乡在元末,其祖谱记载的是明朝修谱的盛况。从石后湾发现的湖口十锦打击乐谱来看,是宋明时期的工尺谱。
脱胎于宫廷礼乐,吸收了民间音乐及宗教、戏曲音乐的精华,是一种雅俗共赏的传统民间音乐合奏曲。其表演形式分两种,一种是行乐,一种是坐乐,默契程度要求极高。坐乐主要是在庆祝丰收、祭祀礼仪、戏曲开演前等活动中演奏,一般鼓乐手围成半圆或列成一排进行合奏,鼓手位于中间位置。当面锣鼓对面敲,越敲越得劲,场面气氛十分热烈。行乐是在行进中进行合奏表演,一般在家族送谱、接新娘、游菩萨、游龙等一些行走项目中表演。在演奏过程中,鼓手在前,马锣选手在最后。服饰也有讲究,一般鼓手扎红色头巾,着黄色传统对襟服装,其他乐手扎黄头巾,着红色传统对襟服装。这也说明鼓手地位的重要性,因为整场演奏的旋律节奏起承主要由鼓手引领。行乐中,乐手还可穿插多种步伐和动作。尤其是马锣选手,一般化装成小丑脸谱,不时将马锣抛向高空,让声音响彻云天,然后又接住接着击打,其动作风趣活泼,于震撼喧闹中平添几分滑稽和情趣。
打十锦是打击乐与管弦乐的合奏形式。其曲谱由《丝纽》《雁边翅》《长槌》《走槌》《挑帘》《黄板头》《条子》《红绣鞋》《工尺上》《四丁尽》等曲牌合编为十段器乐曲牌。其声悠扬悦耳,扣人心弦。时而急切切,振奋人心;时而平悠悠,犹如行云流水;时而蹦脆脆,令人欢快活跃。其乐器分别有鼓、板鼓、大锣、钹、小锣、马锣、云锣、二胡、笛子、唢呐、碰铃等打击乐器和管弦乐器。湖口县每个自然村,都有自己的乐队和乐器。人们习惯把乐器称为“响器”,有的自然村甚至拥有几套“响器”,当然也有的村子不是很齐备。表演人数视乐器的多少而定,一般不少于10人。
自明朝以来,使用十分普遍,演出一般以家族自然村为单位。近年来受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影响,有的村子组成不了乐队,也有的乐队是由多村爱好者自愿组成。四时八节,农闲时节,铿锵的节奏、悠扬的旋律依然会荡漾在长江和鄱阳湖的上空。
2016年,被列入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继续阅读请关注公众号半字书香回复书号58333



青阳腔
青阳腔是在明代嘉靖(1522—1566)年间,弋阳腔流入安徽青阳后与当地流传的戏曲声腔、地方语音、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等结合而成的曲种,于明嘉(靖)、隆(庆)、万(历)(1522—1610)年间进入湖口流传至今。
湖口县位于江西省北部、北临长江、西濒鄱阳湖,交通便利,商贾辐辏,文人荟萃,戏曲盛行。青阳腔传进湖口后,很快便深受群众喜爱,流传盛广。并与当地流传的弹腔戏、饶河戏、文曲戏、采茶戏、黄梅戏、木偶戏等相互吸收、相互借鉴、相互竞争,促进了湖口县戏曲文化事业的发展。湖口县12个乡镇、121个行政村、30万人口,最盛行时竟然拥有110多个村级农民剧团,其中青阳腔剧团就有48个,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江西省戏曲之乡”。
由于老艺人相继谢世,青阳腔技艺已少有传人。农村年轻人外出打工,家中只剩老人小孩,无能力演出。日新月异的现代文化、生活,不断冲击和侵占了青阳腔的生存空间,使青阳腔出现了萎缩、滑坡趋势,严重威胁着它的生存与延伸,面临濒危状况。自1982年起,湖口县委、县人民政府对青阳腔采取了抢救保护等一系列措施,使这一古老的戏曲艺术之花又重获了新生。
青阳腔不仅在湖口县生根开花,还流传至赣北都昌、彭泽、星子、瑞昌等地,而且传遍近半个中国,影响了川剧、湘剧、徽剧、赣剧、清戏、京剧、黄梅戏等戏曲剧种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青阳腔“滚调”的出现,使戏曲发生了重大变革。同时,它还传承了明代古戏曲艺术遗风,延续了明代古青阳腔遗脉,对于我们研究探讨明代流行的各种曲集以及它们所代表的声腔和现在各地高腔剧种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在国外众多国家级图书馆里,发现了明代极其珍贵的青阳腔资料,标志着青阳腔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而且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6年,青阳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继续阅读请关注公众号半字书香回复书号58333



起源于北宋乾德年间(968),从京都汴梁开封府到江州做官的潘氏三兄弟,带来了都城勾栏瓦肆中的歌舞杂剧花棚会。这种歌舞杂剧,当地人也称为锣鼓太公戏,或叫潘太公游春。
至今,德安县境内还流传着潘太公的故事。宋太祖在位时,潘氏有三兄弟,即淳美(中书太师、武惠王)、淳骞(晋平王骞公)、淳琳(鲁惠候琳公),都在朝廷任职(见《潘氏宗谱》首像图),原籍河南开封人氏。“惟骞公勒命永镇江州(九江)”,“美、骞、琳三公,唯骞公迁九江湓浦港”(摘自《潘氏宗谱》卷首序一页)。但因骞公没有后代,其长兄淳美公过继一儿给骞公为儿子,名道文。道文又迁武宁南阜,生三子:崇表、崇爱、崇佑,而后这三兄弟又迁往九江、瑞昌、德安等地,“圣地分野而居,星罗棋布,延延绵绵,不下千百万户”(摘自《潘氏宗谱》卷首序二页)。因此,德安潘氏家族祖籍河南,是潘淳美的后代。
后传说有一地方草寇叫长矛,为非作歹,骞公领兵奋起伐贼,但因年迈难以抵敌,节节败退德安爱民乡朱林下桂家,被长矛打入河中险些丧命。当地百姓见此情景,组织人马救起骞公,热情款待,骞公感动万分,故称朱林下桂家是自己外婆家。后骞公开荒种田,驱赶野兽,为民治病,百姓十分爱戴,并为其修建祖堂,提醒后世永不忘怀。
每年正月初一至元宵十五,德安县桂、胡、李、陶四大家族十二个村庄都要举行花棚会,白天游春、祭祀,晚上演剧聚乐。晚上整场表演约需两小时,演出9场节目,一场节目为一个段本或一段,每个段本大约10分钟左右,主要包括杖头傀儡与面具化妆两种表演。表演风格奇异独特,集歌、舞、唱、做、念、打艺术表演手段于一体,有场次故事、人物角色。
表演前,先在祖堂内拉起一块蓝色的布帐作为表演区域,从中间对分开,棚上开口处配有红布黑字,写有“大显威灵”,当地称布帐为“花棚”。棚上有木偶表演,棚前有面具表演,演员从布帐中进出表演。人物上棚前先由演员合念一段诵词,再在锣、鼓、笛三乐器的音乐伴奏下演出节目。棚上的傀儡表演,由一两位演员分别用左手撑杖头傀儡,右手握着傀儡的两膀在布帐内左右摇摆,翩翩起舞。棚下由演员戴着不同颜色的大小面具随着剧情在布帐的中间出入,或舞刀剑或翻杠踏跷,或跳或舞,但都不开口,其唱念全由场外一个叫“参军”的代唱代念。口白为五字带一个“吔”,或“呐呃喀页”,七字带一个“啊”声,形成前五后七对应。如“开山保断,绿鬼上棚”的口白,其句型与字数,前五后七,这些口白句子的特点与唐代的五言七绝是相通的。布帐后台时而有锣鼓击点和歌声帮唱。
以请神,驱鬼,捉蛇,寻医,关公打大刀,竖杨树桩,单、双杠翻杠,倒立杂技,拜天拜地四方朝拜等表演形式,祈求安康、太平、五谷丰登。所唱段子的音韵都是傩歌《柳七娘子游春》音韵的主旋律:,并贯穿于表演的全过程。可以说,傩歌是潘公戏音乐之魂。
保存了唐代的音乐、宋代的杂剧、街市的傀儡歌舞,是宋代肉傀儡的遗存。它有完整的文学剧本、原始的表演形式、珍贵的傀儡造型和古朴的戏剧面具,是一份极其难得的原生态文化遗产,对于认识宋金时期的演剧风貌和中国戏曲发生发展的历史演变,有着活态与静态的双重文化价值。
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继续阅读请关注公众号半字书香回复书号58333


相关小说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为您推荐